太忙著跳舞而忘了跳舞? -- 動念民俗舞蹈初衷的工作坊

五月初上了兩堂法國民俗舞蹈工作坊,標題雖是地區民俗舞,但許多概念卻讓我反芻不已,更提醒了我: 我為什麼喜歡民俗舞蹈,或明確點,群性舞蹈。

能上到這兩堂工作坊,完全是運氣: 因為活動地點里昂離家不太遠;也因為前一天才知道,去信營隊無回音 (不知道工作坊有限額,早已額滿),讓我猜想應該可以臨時報名,才衝動地從家裡坐火車飆過去,到了會場進退不得,只好厚著臉皮候著,才有機會。

教室門開的時候,我跟著大家陸續進場,在階梯席上緊張地坐著。 工作人員開始點名了,我趨前詢問現場報名的可能性 「不清楚」。我再度坐回階梯,等一會,又上前詢問在旁忙著擺設的工作人員,他也不知道。我又坐回,忐忑地等。

原來剛在旁忙著設場的就是授課老師 Guilhem HERINX ,等點完名後,走到教室中間示意學員們到場中圍成一個大圓。我坐在旁邊不敢跟著入場,沒想到老師盯著我,頭一偏,示意我加入,我開心的蹦進。


法國西南部舞蹈工作坊 - 來練功

高挑的老師穿著素白棉麻衫,說話輕聲細語,像個修行者。

沒怎麼說明,他帶著牽著手圍成大圓的學員們,靜靜地先走動了起來。學員們自動地跟著,大家安靜得跟著他的腳步,有時改變速度、節奏、快、慢,有時加重了些步伐,有時加點小躍步讓學員們模仿。多在安靜無語的狀態下進行;偶爾唱個歌,應該是耳熟的歌曲,因為有些學員也跟著唱了起來。

持續了好一陣子,老師才拉出紙板,在白紙上繪出XY軸,解釋時間與重心高度的關係、有跳躍感的質感與拍點、重心位置與方向、曲線變化的高低與時間長短。再拉回地板練習,偶爾放音樂、解釋質感的拍點。

就這麼,重複練習簡單的基本步。我觀察著,可除了幾位來自德國的年輕學員,大部分的學員還是無法掌握到施力方向或質感。歷年來的觀察,發現其實不少舞者跳了三四十年,卻仍停留在記舞序和踩步伐的階段,不見得能辦認動作質感的差異和執行。

一兩個小時過去,我們還在走基本步,老師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讓學員們辦認質感異同處與練習。我心想這老師也太勇敢了吧! 有心精進的學員應該能被引導進而突破,但卻懷疑在場參加工作坊的眾多學員們,是不是都跟我有相同的想法。

才這麼納悶著,就有兩位大約六十歲的女學員明顯不耐煩,在場邊抱怨起來。「跳舞就是跟著音樂動開心啊! 怎麼一直在練走路...」 聲音越來越大,大到在旁的我不得不跟她們拉開距離,才能聽得到老師說話。老師一定聽到了,他低著頭,默了半响才出聲:

「我選擇了這樣的教學方式;
而你們也做了選擇,參加了我的工作坊。」

說完,他繼續帶著學員練習走路。稍後再轉頭,已經看不到那兩位女學員了。我想起上課一開始,老師坦白說:

「離開舒適圈,不免令人擔憂害怕;
讓我們一起克服走出舒適圈的恐懼。」

無懼主流取向而施用與眾不同的教學方向,他很勇敢,我很幸運。
二個半小時的工作坊過去,似乎一支舞碼也沒學,卻也似乎學了上百首舞的功法

什麼是布列塔尼亞舞蹈? -- 群性

前陣子接觸到布列塔尼亞民俗舞蹈,蠻喜歡! 除了有個人喜愛的鏈狀、短列舞型,蓋爾風格的音樂與唱應也特別迷人!  因此下午的這一堂布列塔尼亞舞蹈工作坊,我賴著不走,跟負責點名的工作人員保證當晚一定會到大會處補繳報名費,得以留下來參加。

跟早上同一位授課老師,我很好奇他會怎麼介紹這極富特色、跟法國其他地區風格迥異的舞蹈。

面對坐在席上的學員們,他低著頭,似乎若有所思。一响,他抬起頭,以詢問的語氣輕聲:

「有時候,我們太忙著跳舞而忘了跳舞...」

這句話,似乎也反應了他在前一場工作坊的教學方向。沒著墨舞序,讓腦筋得以專心地跟身體感覺、溝通、反應聽到的音樂、周遭的氛圍。其實不需要記太多或太複雜的舞,好好享受舞蹈的樂趣,真好! 我心想。

接著他讓學員們走到教室場中,坦白地解釋: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這三個小時的工作坊介紹布列塔尼亞舞蹈。
對我而言,這個地區的舞蹈,最大的特色,是群性! 」

他先用當代劇場的一些練習,從視線、聽覺、觸覺等,引導著學員們知覺群性的存在。

帶著學員們成緊閉圓,他說:「我喜歡這樣的小圓,因為每個人都能看到圓圈中的每一個體。」
他提醒學員們自行調整位置: 「你們都能看到圓圈中的每個成員嗎? 」「接下來,請將視線望向你對面的夥伴,眼角餘光關注著周遭的同伴。」

接續,用布列塔尼亞舞常見的夾小臂舞姿,小臂彼此緊貼著身軀,一起在無聲中震動許久,讓學員們感受到群性與自身的律動契合 (或矛盾😅)。

一位年約六十、高瘦綁著長髮、別著幾朵花、身著無袖牛仔布背心和短褲的的男子,撫著心驚嘆: 「我上了不少工作坊,但從未如此震撼著我!」 我在旁猛點頭,是,是群性的感動!

老師突然有感而發:

「這類型的舞蹈有沒有給我們這種感覺:
當我們處在這樣的群體中,似乎有種歸屬感,不感到寂寞了!」

這句話,觸動了我 -- 我為什麼喜歡短列或鏈狀舞? 

閉合圓、方舞、或雙人舞,夥伴在音樂開始前就已成型;錯過時機,便落在隊伍之外成了觀者,或稍後加入成為插入者。但鏈狀或行列,我可以選擇時機加入隊尾,變成團體之間的一份子。

也許是雙人舞久坐冷板凳的孤獨,也許是表演者與觀眾間的疏離感... 是我下意識地尋求歸屬感,讓我偏好這類能與眾人一起分享喜樂的群性舞蹈嗎?

簡單、重複、但我們一起、每個成員都是要角!

 

課堂小筆記:

舞步特性比較:
- 西南部地區: 落地的速度延滯 (曲線較緩而長),具擠壓感
- 布列塔尼亞地區 Breton: 群性、落地的速度較快 (曲線較直短)

 

最後,老師帶了許多書籤讓我們選,我挑了個帶回家,提醒自己勿忘與人共舞的初衷:

 

(本篇亦收錄於中華民國國際民俗舞蹈協會會刊2023年11月第41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