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2的文章

寫在《風樂傳情》之《琉漾巽他》之後

圖片
後台角落,我帶著巴勒克舞團 (以下簡稱 BLK) 舞者們做最後一次暖身,牽手相圍一同觀照著自身呼吸。張開眼睛,環視著大家,我緩緩出聲:「等等你們在舞臺上的笑容,除了給自己,還有,是要給週遭這群一起學習和成長的夥伴們 !」 才幾周前,我坐在高雄社教館的觀眾席,看著多年好友們在《風樂傳情~ 2022 國際民俗舞蹈聯合展演》的演出。台上台下大部分是從大學跳到中年、在聯歡場或舞蹈營中一起吆喝歡舞的熟識面孔。雖說這次巡演二年前開始籌辦,但為什麼我卻覺得,這,準備了二三十年? 思緒再度拉回剛剛結束的台中場;這次我沒坐在觀眾席上,而選擇以客座指導老師的身分,陪著舞者們留在後台。過去參與世界民俗舞樂展演的回憶,似乎又勾了一點回來。看著這群資深舞者熟練的準備,心想: 「這團也太有勇氣,竟然敢選這麼冷門又不熟悉的印尼巽他風格!」後來聽說該團決策運作的方式,只能大笑,慶幸自己運氣太好。 過去我介紹過的舞碼都很短命,也認了。自己清楚除了舞步,主要目標還是期望自己能透過教學過程觸及文化層面,以及肢體動作之觀察和感知。而在民俗舞蹈領域,更希望能導入民俗的本 --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只要學員在學習過程中有些許收穫,就值得。 也因此當我聽到 BLK 要再次挑戰這吃力不見得討好的舞碼,參與這世紀盛會時,心中著實驚喜:「當然好!」然後「不過... 你們確定嗎?」我狐疑,但心裡知道,無論如何得陪著願意的大家一起走下去。 算算當初現場編排教學的時間其實不多,移居法國之後只能透過網路繼續監舞。撇開時差、技術不談,攝影和螢幕看到的視角相當有限,但舞者們這麼努力的練習,螢幕另一端的我也該認真給予回饋。這段時間幸好有王惠君老師、美幸與秀美等幫忙看排,也幸虧舞者們都能自我要求。 今年回臺灣剛好趕上幾次排練,趁機調整和打氣。其實跟這一群資深舞者合作,非常有意思!  兩個我非常欣賞的特質 -- 發掘問題和樂於討論,提供彼此不少思索和分享的機會。我常在旁觀察,偶爾才插手提供意見。   演出前夕,舞者們依然緊張地練習這台中場限定的舞碼。 「我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接下來也只能放鬆,好好享受一起跳舞的樂趣! 」 我接續提醒: 「感覺你四周的夥伴們 -- 好好照顧、支持彼此!」  望著聚光燈,縱使個人認為展演只是許多分享形式之一,但看著台上賣力演出的舞者、後臺的工作人員、陪同的老師等,無不傾注全力將這半輩子的興趣與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