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netines #6 - 半調子

今年 (2024) 再度挑戰 Gennetines 歐洲大舞會 Le Grand Bal de l’Europe! [註1]

去年看見有些營友們帶著樂器,一起在樹蔭下合奏 [註2] ,氛圍真好,羨慕極了。縱然我的手風琴齡只有短短四年,程度不夠好,這次還是決定帶著琴,準備體驗另一個營隊面向。

其實這營隊的工作坊以舞蹈為主,音樂性課程不多,只下午一個時段,而且還不是天天有課 [註4]。因此發現營隊安排的第一個活動就是音樂合奏,等老公紮好帳篷後 [註3],就跟他揮手道別,我扛著手風琴,衝了。

樂器寄放號碼牌和領到的樂譜

合奏 合奏

第一堂的樂器合奏活動由 Initium 樂團帶領。老師們把已在教室坐定好了的學員們,拉到旁邊的草地上圍個圈。先一個個問從哪裡來,法國本地、德國、澳洲.... 輪到我,可得意了: 「台灣!」 夠稀奇了吧! 但老師竟然只點點頭,一點驚訝的反應也沒。不曉得是習以為常(可能嗎?)、還是聽錯 (是我發音太在地嗎?)、可能不夠遠 (航程好像比澳洲近)...

在場的樂器以全音階手風琴占多數,其他還有小提琴、長笛、吉他、愛爾蘭手鼓、Nyckelharpa 琴等。兩位老師 Bruno Le Tron 和 Franck Fagon 先一起教主旋律和副旋律,便分手風琴和非手風琴兩大組,分別帶開練習一段時間後,再合併編排輪奏。我窩在一個厲害的手風琴手旁邊,忘了旋律就聽他的。沒指法可以看,因為在場就只有我一個半音階手風琴。[註5]

跟許多文化傳承一樣,多靠口耳相傳。想起上伊朗手鼓 Daf 課時,也一定有一段跟著老師現場打:老師一句,我跟一句,直到跟上為止;東歐的歌唱亦同、印尼甘美朗也是。

沒有譜可以看,其實讓我這個沒有絕對音感的學生找音找得辛苦。幸好旋律簡單,大概五個琴鍵就可以應付;伴奏和弦,老師也為了我們配的簡單。一曲畢,大家都很有成就感,營主任本來在旁錄影,興奮地跳下場跟著我們的樂音帶起舞來,還吆喝著當晚要學員們一起幫老師的樂團開場。

歐耶! 沒想到第一天就可以當起音樂人,我跟其他學員依指定時間早早在場中央聚集,圍個小圈,興奮地等老師們在台上試音。時間到了,跟著老師演奏下午剛學的曲子,營友圍在周邊舞著。

我喜歡跳舞,也喜歡看著大家快樂地跳舞,更得意於能讓大家盡情地舞。看著周遭同樂的臉龐,自己坐著沒跳也開心。

一奏完,趕緊收樂器到寄放處,再趕回來聽 Bruno 和 Franck 兩位老師的演奏。啊啊,原來剛才是跟兩位大師上課哪,運氣太好。一邊聽、身體跟著舞動,邊期待著 Bruno 老師隔日的手風琴課。

 

全音階 vs 半音階

這一年找到老師恢復習琴後,平常只有一個人跟老師上私課,直到六月份年度成果展這一天才看到其他學員。我觀察到個有趣現象: 鄉鎮的學生以全音階琴彈奏傳統歌謠為主;城市學生則多以半音階琴演奏古典或其他曲目。

Gennetines 既然是 Balfolk, 可想以全音階琴為主,課表上的手風琴工作坊全是 Diatonique。雖然我的琴是半音階,但不管,先帶上場再說!

營隊課表上的第一堂手風琴工作坊,安排由前一天帶合奏的 Bruno 老師主講。我迫不及待地從寄物處領回樂器,準備上課,沒想到... 等了半天不見老師出現,課取消啦! 會不會是因為前一晚演奏的太累? 我想起老師們在台上飆汗的樣子... 後來看到營隊公告因不可抗拒因素原因而取消第二天的課程與演奏,好可惜。

拎(扛)著樂器,我失落地找地方練琴;琴在身邊,其他課也都開始了,乾脆跟幾位學員一樣,利用時間自己練。練過交代一下自己後,轉頭看見幾位手風琴員正圍著練,我也湊上去跟著譜一起玩! 練了一陣,才收樂器,過個轉角發現另一群樂手們在不遠處也玩開了,我又拉開手風琴袋,湊著亂和一通 (沒譜,曲目又不熟,只忙著找音)。直到被附近傳過來的陣陣菸嗆到閃人... 當天半調子當夠了,寄放好樂器後又趕著上舞蹈課去。


吃到下馬威的首堂手風琴工作坊

終於順利上到營隊的手風琴工作坊了。高大威嚴的 Jean-Michel CORGERON 老師一看到我 (和我的琴),就聲明: 「這堂課是全音階琴工作坊,半音階的要自己想辦法找音,還有,我不說英文。」

我心裡頭颤了兩下,大熱天地,冷汗先出了。

老師非常有經驗,面對程度參差不齊的學員們,先解釋音階與風箱,再提醒姿勢 (背帶與手腕的關係),接續介紹一首舞曲的右手主旋律,最後提供左手常用和弦的搭配。偶爾把我 (的琴) 叫起,讓在場其他學員看到全音階琴與半音階的差異。

民謠一般搭配的和弦,但 B dim 很少見

快下課時,老師另外又提供了另一組和弦變化。
試彈之後,發現很耳熟...  是不是很像 Claude Thomain 常用的和弦?

半音階琴的優勢也是劣勢,就是按鈕太多;選項多,等同選錯的機率也高... 幸好時間過得很快,老師還沒機會要求左右開弓,就下課了,我鬆了口氣。

 

手風琴舞曲工作坊

接下來的舞曲課隔了一天,讓我的神智稍事恢復。

去年參加營隊的重點在舞蹈課,今年才發現音樂性課程其實也挺多面向。除了有合奏、樂器工作坊、座談會、演講、還有舞曲工作坊。這堂舞曲課由 Arbadétorne 樂團介紹 Vendée 地區的樂曲 Le marchand de velours,樂手 Michaël AUGER 介紹手風琴分部。

老師準備的譜不夠分,我只好試著用傳統的方式,聽著旋律自己抓音。

這是我在營隊練到的第三首舞曲了,開始發現許多歌謠旋律似乎多順著五個音上下行,嘿,還有點像甘美朗呢! 只是這次無法用身體左右搖晃來記憶音高,只好哼著曲調先用頭上下配著音階方向找順序,再用手指在鍵盤上找音。看來,我真是用身體記憶的人,無誤。 [註6]

自知功力不足,無法立刻左右開弓,老師講解和弦和變化時,我乾脆放下琴先錄影,回家再慢慢練。還好有錄,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回去看錄影,才發現我有上這一堂課... 才兩周哪,我的記憶真不是普通的健忘!

老師示範舞曲建議搭配的舞步、歌唱聲部、和搭配和弦變化。

和弦調味料

營隊中間還臨時加了個合奏活動,在小帳蓬由吉他樂手志工帶領。他先發了譜 (有譜! 有譜!),但部分學員不會讀,只好先合練一首舞會常聽的曲調。看來是抒情派的,傳統民謠配上他建議的和弦,聽起來像首抒情曲,別有風味。

還有時間,吉他老師還是把握機會讓學員練他自己創作的舞曲。抒情曲,還有譜,回到舒適圈的我鬆了口氣,風箱拉得滿滿。

末了,老師環場大聲招呼場外的客人: 「來喔 來喔 來聽免費的音樂會!」
我們笑了,進到營區除了餐飲,不全都免費? 但還是跟著一起向四周大聲招客。
其實這幾天很熱,烈陽下人人都疾步快走,招不到多少人,但我們還是努力的合奏這二首剛學的曲子。看到頂著豔陽的聽眾圍站著聽我們演奏,是很令人感動的。


伴奏是門學問

提到傳統歌謠配上不同的和弦,馬上變身成抒情曲,順便來提一下這次上到的馬其頓舞蹈工作坊。

接觸馬其頓舞也好一陣子了,這次在課表上看到,很興奮。而且聽說還有樂師現場伴奏,腦海中頓時浮出 Tapan 的影像, 期待不已。但一進教室看到舞台上出現的全音階手風琴,先愣了一下;看到黑管才又放了下心;應該沒走錯教室。

這幾堂課介紹的舞都很輕巧,或許是因為女老師的緣故,也或許地區不同,總之跟以前接觸的馬其頓舞蹈類型不一樣。我心裡不斷地提醒自己摒除慣性,但正當身體和腦筋不斷掙扎地同時,現場除了黑管之外的兩位法國民俗樂師的配樂又是另一陣衝擊... 音律熟悉,但和弦、重音、和伴奏拍點… 感覺身體重心漂浮地不知該往何去。

事實證明,伴奏真的很重要! 另外就是,有期待不見得是好事;上課前最好把自己原有的半瓶水先倒到另一個容器儲存著,裝新溶液後再比較思考...


民謠+古樂=?

在 Gennetines 節目單上出現的樂團通常都有其獨特之處。除了傑出的音樂、舞台渲染、帶動力、更不乏創新。比如說,今年一堂法國中部地區 Bourbonnais 的舞蹈課,舞台上除了民俗樂器手搖琴 Vielle、風笛 Muzette,竟然還看到雕刻精美的古樂器 維奧爾琴 Viole de Gambe!

許久以前因電影《日出時讓悲傷終結》(Tous les Matins du Monde) 讓我對 Gamba 這動人的古樂器印象深刻。今天在民俗舞蹈場合看到,感覺有點時空錯亂。原來 Chavannée 二重奏樂團與 古樂專家 Olivier Gladhoffer 組了 Beaucaire,透過十七世紀古樂調性研究重新詮釋舞曲。

當晚的舞會,配上維奧爾琴的樂音和以巴洛克旋律整編的民俗舞曲,舞池裡的舞者背脊都變得比平常還挺直,連波卡舞 Polka 都變得優雅起來,有種中古世紀宮廷的氛圍,非常有趣的體驗。


Beaucaire 講座分享與示範

歡迎!

接下來的手風琴工作坊由 Thierry Pinson 老師帶領。鑒於首堂嚐到的下馬威,這次我早早就到教室,先跟老師打招呼,確認我可以上課。

「沒問題!」 親切的 Thierry 老師臉上掛著大大的笑容,還伸出手跟我擊掌,說: 「很高興有半音階加入!」

還是沒有譜,老師帶著一句句練習。偶爾思考著,幫忙辨認唱名,好讓我和其他幾個半音階琴的學員找音鍵。

Thierry Pinson 老師示範

學了一首曲子 Chips,看樣子可以跳二拍子 Bourrée。而且老師最後還是提供譜了,真是福音,讓我們課後還可以自行複習。

後來再看營隊消息,發現老師最後幾天還用這首曲子帶了場合奏,陣容龐大;除了簧琴、弦樂、還有銅管 (只差大鼓了😁)!,提早離開的我沒跟上,扼腕!

營隊結束前樂器學員最後一次合奏,陣容浩大!
(影像截自 營隊臉書影片 )

 

布列塔尼亞舞曲 Gavottes Montagne 工作坊

離開營隊當天,我再利用時間趕上一堂由 BALISKIS 布列塔尼亞樂團介紹的一首舞曲工作坊。

這首舞曲連聽都沒聽過,沒譜 (正常...),沒唱名,耳朵聽進還沒消化就又飛出去。
好不容易 A 段記起來,但練 B 忘 A,A+B 就... 全忘了...
進度飛快一個小時過去,老師帶著學員去另一間教室跟歌者們和,我便趁機溜啦~

曲名? 不知道..
曲調? 不記得...
確定有上課? 有! 確定,我還記得完全跟不上的渾沌...

Grégoire Pluet 示範舞曲手風琴聲部
 

樂手必訪的樂器寄放處

營隊設有樂器寄放處,從早上九點半到凌晨三點都有義工專人服務 (奇怪,這裡的音樂人都是夜間活動的嗎?);通常在這裡服務的也多為音樂人,英語可以通。

這裡也是我每天除了餐廳外,必報到的定點之一。我的琴頗有份量,14 公斤重,每次領樂器都得提醒: 「紅色提袋,很重」 讓工作人員需要的話可以找幫手。

我其實很想讓琴在這裡夜宿的,但幾天之後,我開始夜歸前領出琴,揹回帳篷過夜,好隔天在舞蹈或身體工作坊開始之前先練習。因為,每天除了午晚餐一小時空檔,活動從早上 9:45 就開始一直到凌晨,而貪心的我不想錯過課程或用餐 (吃貨如我怎麼可能!);再加上今年碰上熱浪,下午很難搶到蔭涼處練琴,就只好利用早餐前、太陽剛出來不曬、人少不用擔心擾人的時段練琴。

真是難得的認真! 回想起來還挺得意的...只是辛苦了琴跟著我受夜潮。

 

繼續玩

從營隊回來後,琴放了一個禮拜才又重見天日,腦袋也才開始再度運轉反思。

這次腦勺著實冒了不少煙, 聽力、抓音、和弦、記憶、左右手協調反應都受到很大的刺激。反省過去過度依賴譜,不太用腦推邏輯和記譜。若想繼續跟著玩音樂的話,可能得多練聽力和反應,熟悉和弦組合和手型,和試著背譜。

最懶的方法應該是多聽曲;手彈不起來,至少也得哼哼曲調。最最重要的,就算演奏不出來,還是得開心跳舞!

 

(待續)


備註:

[1] 詳見筆者去年 (2023) 第一次參加 Gennetines 心得 Gennetines #2 - 歐洲大舞會 Le Grand Bal de l’Europe

[2] 見 Gennetines #4 - 傳統新音

[3] 營隊提供免費營地讓營友們宿營 (見舊文 Gennetines #1 - 真的要露營嗎?)

[4] 今年的課表與節目單: https://www.gennetines.org/wp-content/uploads/Programme-Gennetines-2024.pdf

[5] 全音階與半音階手風琴,可參考巍聲手風琴工作室網頁介紹: https://www.vincentaccordion.net/about-accordions-2516339080297482017132057.html

[6] 我用身體來記甘美朗的旋律與律動 (舊文 舞動甘美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