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gnet 法式甜甜圈 與 Mardi Gras 肥滋滋的禮拜二

從二月份開始,附近開始出現一連串訂購炸甜甜圈廣告。連休閒活動中間的茶點時間,一個月內就出現了兩次。超市也看到一盒盒的賣。

這段時間,連小學也出來叫賣
(照片來源: 臉書)

Beignet 音譯 貝奈特,有人翻成法式甜甜圈、或炸糕、或炸麵團。

這裡我看到的形狀大多是方方扁扁,中間沒有洞,外邊灑著一層薄薄的糖粉。吃起來脆脆的,中間結實,不像台式甜甜圈般的鬆軟。

附近看到的炸甜甜圈長相
(照片來源: Meilleur du Chef)

老公說很簡單,於是他也做了一次,但就沒像籃編老師家做的好吃! 師母做的有奶蛋香,吃起來像蛋糕,有點像美式的 Classical Donut。我吃到引起她的注意,直接把一盤推到年紀最小的我面前,讓我吃得痛快。

回到怎麼稱呼 Beignet... 外面吃到的我覺得像炸蛋糕,但老公做出來的我會稱為炸麵團...,除了麵粉外,吃不出其他的... (眼球往上翻)。我猜想,說不定跟小時候家境有關;充裕點的會加蛋、奶油甚至其他餡料,手頭緊的可能就麵粉混著就油炸了。

「現在是季節!」 老公說。

炸甜甜圈還有季節? 我不解了。

「就是 Mardi Gras 油膩星期二呀! 」

他開始興奮地解說給我聽,

「為了準備接下來的齋戒期,人們這幾天會吃高熱量的食物儲存能量。」

什麼齋戒?
什麼星期二?

一堆問號開始在我眼前飄過。非教徒的我,第一次聽到基督教也有齋戒。

「哪個星期二?」我問;

「別問我,我也不知道! 」老公說,
「就跟你們過農曆新年一樣,每年都不一樣,我也搞不懂。」

Mardi Gras...  好耳熟,不是紐奧良狂歡節嗎? 我在美國加州念舞蹈系和藝術所時那幾年,有兩個活動,班上總有好多同學缺席。一個是 Burning Man, 另一個就是 Mardi Gras。老師點名的時候,總會聽到同學們補充: 去紐奧良了... 引起我的好奇心;更奇特的是,老師們似乎也很理解,「喔~ Mardi Gras...」 喃喃自語點點頭,沒再追問,似乎為了這種活動翹課稀鬆平常不過。

 

等等,現在對法語有點感覺了,才醒悟到 --

Mardi 不就是星期二,Gras 不就是油膩的意思嗎?

但狂歡節跟星期二和炸甜甜圈有啥關聯?

我好奇的查 Wikipedia。英文版大篇幅介紹狂歡節的習俗,食物則只有在介紹德國地區時提到一點點。法文版完整多了,從天主教宗教背景、曆算法、字源、齋戒、歡慶習俗,還有應景食物 (看來法語人口真的很講究吃)。具宗教意味的齋戒故事離我太遠,我直接略過,跳到最引起我注意的食物! 原來在這一天,有些地區會吃可麗餅、鬆餅、甜甜圈等奶蛋油炸品,而我住的法國中南部地區的應景食品則是 Bugne, 看起來就是 Beignet。(註1)

那中文版呢? 維基百科稱這個節日為「懺悔星期二」,短短一個段落,資訊少得可憐,我怎麼看都看不出來懺悔的概念。用肚子思考的我,直覺的聯想到食物,決定稱這個節日「肥滋滋的禮拜二」!

真是,想吃有食材去做,不就得了,還需要找藉口嗎?  不過想想,這樣輪著排,到處都出現在你身邊,就不會忘記了,也成了我吃甜食的好藉口。

肥滋滋之後天主教徒就要減肥了! 還好我不是,很有理由繼續肥滋滋。一月份吃國王派、二三月份吃炸甜甜圈、那四月呢? 我不禁開始期待了!!!!


註:

1. 若有興趣想了解法國各地區在這個節日的應景甜品,不妨參考法國語言學者 Mathieu Avanzi 寫的文章 Les pâtisseries du mardi-gras: bugnes, merveilles, oreillettes, etc. (https://francaisdenosregions.com/2021/02/12/les-patisseries-du-mardi-gras/)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