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24

Gennetines #7 - 舞蹈工作坊與舞會: Bourrée, Poitou, Java... 還有奇遇

Image
這一年(2024)夏天熱爆,三十六度高溫,連坐著不動都會冒汗,何況跳舞。營區裡所有有遮蔭的地方都佔滿了人。連鮮少打赤膊的法國人,也有幾個受不了高熱,旁坐赤著上身猛擦汗。可奇的是,一開跳,就覺得沒那麼熱了。看來,來參加 Gennetines 歐洲舞蹈營的,包括我在內,不是瘋子就是奇人... 今年是第二次參加營隊,有些概念了,但一堆名詞仍糊著兜不起來。去年認識了法國西南部 Gasgnone 地區的舞蹈 [註1] ,今年參加的天數較短,時間又分給了音樂課 [註2] ,只能利用有限的機會試著多了解法國大中部的 Bourrée 和中西部 Poitou 地區的舞蹈。 Bourrée 古典芭蕾有一個基本步 Pas De Bourrée,因此我初看到這個單字,腦海先浮出優雅的舞者們,踮足換重心的畫面。誰知道原型跟想像中的畫面差異頗大,感覺上跟鴨子划水一般,小碎步不斷上下滑行,跟跑圓場一樣累! 維基中文頁面稱之布雷舞,但資料多著重在舞曲,舞蹈本身的敘述相當有限。但這個舞型歷史悠久,堪稱是法國最典型的舞蹈之一。據說發源自中部的 Auvergne 地區,但每個地區都各自發展出地域的獨特性。若沒有,說不定也會不服氣地硬給生出來。比如說,這次營隊中上到一堂課,授課老師說這個地區本來沒有自己的 Bourrée, 看到鄰近地區標榜著自己的特色,因此決定挑了個講究優雅風格、自創異常複雜隊形、偶爾加上急旋,富有挑戰性的舞步...。換句話說,就是要跟別人不一樣,而且越難越自得,下巴抬得越高! 參加 Bourbonnais 地區舞蹈工作坊,我在教室後方右側 (照片來源: Beaucaire 臉書 ) 節奏可能是三拍 (每拍一步,行進類似華士步),也有二拍子 (含附點拍完成三步);某些地區還會在段落間多加一小節,用來踩剎車換行進方向。隊形可能成對 (一到四對)、或兩列相對、或大圓。 起腳或左或右;根據幾位老師說法,中部或以東大多從左腳開始,西部則多從右足起,但似乎並無定律,可順著轉圈行進方向個人習慣調整。有些地區加強頓足,有些地區則強調滑順安靜。手臂於兩側下、或上、擺姿或隨重心晃動;但身軀重心的基本原則相當一致: 身體重心(髖部)帶動,上下半身自然穩定地隨重心方向移動。 我地理不好,連地區在哪裡都沒概念 (也記不住), 上了幾堂...

綠色珍珠

Image
這是今年意外發現的香料寶貝 -- 新鮮香草籽 剛採集的新鮮香菜籽 說來意外,去年在市場看到 Coriander 種子,想起許久以前烤蔬果加上一點的神祕香氣,便買來種種。 第一次試種,只三顆,長出一看,不就香菜 Cilantro 嗎! 原來是同植物。 其實小時候我不喜歡香菜的味道,但到美國念書後,口味變了。大概想念家鄉味,連香菜都變香;也可能聚會桌上常出現的開胃莎莎醬吃慣了;也可能阿富汗烤肉太香,連帶那提味的綠色香菜沾醬也香味撲鼻... 總之,變得敢吃香菜,再回台灣吃蚵仔麵線當老闆問 "加香菜蒜醬?",也欣然點頭。 看著院子裡那三株瘦小的香菜,疏疏落落,隨氣候燥熱乾旱,還來不及採收葉莖就開花結籽... 才幾粒而已,能做啥呀! 意興闌珊,就讓著隨著落土。 沒想到今年春初,一堆苗自己從土裡冒出來。 今年雨水充沛,沒刻意照顧,這一堆自己長的可開心。但阿富汗綠沾醬 Chutney 才做一罐 (好好吃),天氣一熱就準備開花了。細葉和小白花雖可食,處理起來卻沒嫩莖葉方便。懶幾天,就又結籽了。 這些籽... 若不管它們,明年應該會佔滿我的菜園角落... 我吃香菜,但還沒到那麼瘋狂的地步,鄰居好像也興趣缺缺,老公這幾天看到我的料理更是: "又是那綠色的香料?" 不敢小看它們旺盛的求生意志力,我把乾掉的籽收集著,放到空胡椒研磨罐,當香料用。 今年收成的乾香菜籽 不小心也收了些還沒成熟的綠籽,摸拔的手指傳出迷人的香氣。我好奇地送進舌尖,嘗到淡淡的香菜味,還有那類似花椒的一點點辛辣,讓我聞了又聞,好香啊! 我驚嘆著。 趕緊上網查,才知道是個香料寶貝來著! 興奮地,我用刀背壓碎幾粒、剁碎放進沙拉,加點辛辣香;或下油鍋先提味,吃進口的酥脆和類似花椒的香氣... 真是寶呢! 我像發現新大陸一般,晚生的香菜也讓繼續開花,天天盼著那綠色小圓珠出現,讓我收著放冰箱或冷凍庫。還有之前來不及採的褐色籽呢,讓它們留在土哩,明年帶綠色小寶貝來相見!   等著採收的綠色珍珠  

都是草莓啦!

Image
好一陣子沒分享我的田園生活,都怪這片草莓園! 大氣開闢莓園 「來種草莓!」 老公前年把車庫旁的草皮翻了,地還沒平、草的根都還在土堆裡呢,就買了二十多株兩種不同的草莓苗,大氣啪地種下去。不過,大氣通常跟細心程度呈反比。 「走道動線在哪?」 我問,可以預見將來彎腰工作的農婦我。 「有留一點,反正它們會亂跑... 」 我看著那一點路徑,一雙鞋子的寬度,我的鞋寬。 「種了兩種,生長季節不同,草莓季可以拖久一點!」 他得意地說。 我嘆口氣,開始後續整理,試著把雜草根清出、鬆土塊、理平、把暴露的苗根補土、太低漥的苗填高... 第一年碰上乾旱,收成有限。第二年老公又買了一堆苗,野心勃勃擴地下種。 「我這次買了不同的品種,最好的!」 他得意的,我繼續嘆氣後續整理新闢的莓地。   不見天日的莓果 今年不缺水,雨量充足,當初匆促下種土沒清好,埋在土裡的野草根很高興,紛爭冒出,遮蓋著草莓,草莓 runner 也到處纂動,底下、跳空...走道不見了!  新苗跑去跟野草混在一起;細細小小的野莓跑來跟草莓混在一起,枯葉仍頑固地附著在植莖,幫一堆蝸牛和蛞蝓遮著視線,在底下啃吃甜熟的莓果。 不收成怎麼有果吃呢? 可誰來找被蓋住的草莓呢? 人高常背痛的另一半彎不太下腰,看著矮小的我。 我只好每天早上蹲個兩小時、跟雜草奮戰,移進百里香當牆擋著,撥開枝葉剪離枯黃,東移西補試圖理出可以踏步的空間。讓青青的莓果見得到太陽公公,讓我的手可以伸到紅紅的莓果。 「腰痛了,手腳還伸到抽筋... 可以架高嗎?」我問。 「有土地不用? 還是種在地上比較好,澆水的是我ㄟ!」 另一半這麼反應。 但看他澆水不過也就是扭開水龍頭,站點拿著水管噴灑,前後不到五分鐘。 嘆氣也沒用,捨不得草莓的我只好繼續奮戰,準備迎接草莓旺季。  跟時間賽跑 旺季來了,每天都得跟不明生物跟雷雨競賽,看誰先收成。過個兩天可能就被吃空、或被雨水泡爛、或被陽光曬得爛熟。手搆不到看不見的,也顧不及啦。 剛開始看到滿桌的紅紅的莓果,是真有成就感! 但很快就開始頭痛了。 早上收成整理園地、下午忙著分類、分送給四周年紀大的鄰居,清理現吃、冷凍儲存、做冰沙,買糖煮成果醬... 數周天天得上工。當農婦很忙的! 五月底草莓旺季 ...

Gennetines #6 - 半調子

Image
今年 (2024) 再度挑戰 Gennetines 歐洲大舞會 Le Grand Bal de l’Europe! [註1] 去年看見有些營友們帶著樂器,一起在樹蔭下合奏 [註2] ,氛圍真好,羨慕極了。縱然我的手風琴齡只有短短四年,程度不夠好,這次還是決定帶著琴,準備體驗另一個營隊面向。 其實這營隊的工作坊以舞蹈為主,音樂性課程不多,只下午一個時段,而且還不是天天有課 [註4]。因此發現營隊安排的第一個活動就是音樂合奏,等老公紮好帳篷後 [註3],就跟他揮手道別,我扛著手風琴,衝了。 樂器寄放號碼牌和領到的樂譜 合奏 合奏 第一堂的樂器合奏活動由 Initium 樂團 帶領。老師們把已在教室坐定好了的學員們,拉到旁邊的草地上圍個圈。先一個個問從哪裡來,法國本地、德國、澳洲.... 輪到我,可得意了: 「台灣!」 夠稀奇了吧! 但老師竟然只點點頭,一點驚訝的反應也沒。不曉得是習以為常(可能嗎?)、還是聽錯 (是我發音太在地嗎?)、可能不夠遠 (航程好像比澳洲近)... 在場的樂器以全音階手風琴占多數,其他還有小提琴、長笛、吉他、愛爾蘭手鼓、Nyckelharpa 琴等。兩位老師 Bruno Le Tron 和 Franck Fagon 先一起教主旋律和副旋律,便分手風琴和非手風琴兩大組,分別帶開練習一段時間後,再合併編排輪奏。我窩在一個厲害的手風琴手旁邊,忘了旋律就聽他的。沒指法可以看,因為在場就只有我一個半音階手風琴。[註5] 跟許多文化傳承一樣,多靠口耳相傳。想起上伊朗手鼓 Daf 課時,也一定有一段跟著老師現場打:老師一句,我跟一句,直到跟上為止;東歐的歌唱亦同、印尼甘美朗也是。 沒有譜可以看,其實讓我這個沒有絕對音感的學生找音找得辛苦。幸好旋律簡單,大概五個琴鍵就可以應付;伴奏和弦,老師也為了我們配的簡單。一曲畢,大家都很有成就感,營主任本來在旁錄影,興奮地跳下場跟著我們的樂音帶起舞來,還吆喝著當晚要學員們一起幫老師的樂團開場。 歐耶! 沒想到第一天就可以當起音樂人,我跟其他學員依指定時間早早在場中央聚集,圍個小圈,興奮地等老師們在台上試音。時間到了,跟著老師演奏下午剛學的曲子,營友圍在周邊舞著。 我喜歡跳舞,也喜歡看著大家快樂地跳舞,更得意於能讓大家盡情地舞。看著周遭同樂的臉龐,自己坐著沒跳也開心...

另一番形色 - 參與式舞蹈共創 Partition

Image
「什麼?妳專程從勃根地來南特就只為了這個?」 聽到的人無不瞪眼張嘴,嗯... 好像我有點瘋狂。有嗎? 參與式舞蹈共創 從南特搭火車回家約需一整個白天。看著車窗晃過春綠,有閑暇讓我慢慢回憶這一週參與舞蹈共創 Partition 活動的點滴、與南特、與法國。 這類參與式舞蹈共創活動似乎是我離開美國後才逐漸興起 (也可能我當時沒留意...);在臺期間偶爾瞄到類似活動,雖有興趣,但當時身為上班族的我總沒時間參與 (可憐的台勞...),或不符資格 (有一段時期似乎以銀齡族為主,我當時還有點年輕😅),或.... (也很有可能我在找藉口)。近年搬到法國鄉間,遠離表藝中心,創作演出便逐漸拋到腦後。這次說來要感謝住在遠方南特的朋友告知,才知道該區有這個免費的工作坊可以上,還能參與集體創作的過程與發表,更別說那引起我極大興趣的主題。 Trad’actuel 當代傳統 當代舞蹈在法國算是主流之一,傳統舞蹈表演卻難得見到。搬來法國三年餘,只看過幾次現場傳統舞蹈表演。雖然 Balfolk 民俗舞會算普遍,但似乎難得登上檯面。 其實也還好,共舞共享,真搬上舞台就無法一起玩了。 雖然這次主題敘述 [註1] 我看了很久還是看不太懂 (真是羞愧,直到活動結束後再讀才搞清楚),但幾個語彙抓住了我的視線: Trad'actuel (找不到中文翻譯,我暫稱成 「當代傳統」)、來自 加拿大魁北克 運用 傳統舞蹈 Gigue [註2] 的 當代 舞團 Les Archipels 編舞 。光這幾點就夠有趣了,表演不是我的目的,卻可以當出遊的超級好藉口;我興奮地跟老公求假,準備報名。 報名很簡單,只需要填個簡單表格,但其中一欄得填寫參加動機。我認真的花了一週擬思,從中國到印尼的家族遷徙背景,到自身的臺灣、美國到法國的移居親歷,所觀察到種種對傳統的堅持或調整、原生族群世代之間或與異族群間的推展議論... 等現象。雖然要寫成法語很痛苦,但藉機能反思自己對這議題的想法,不論有無入選,擬寫過程於我是個很好的收穫。   歐耶,被錄取了 活動公告得很早,但錄取通知信發得很晚 (兩週前才發佈!)。這麼晚通知不只有何典故,但反正我勢在必行,早早就預留時間和規劃行程。一收到通知,開心地立馬下訂住宿與火車票,調課調整該週行程,準備出遊度假去 (只要不需要下廚和清理髒亂的房子...

Gennetines #5 - 形形色色 共舞共享

Image
形形色色 Balfolk 看起來是個奇妙的社群;有點草根、有些嬉皮、有點左。 討論會上年輕女子們踴躍發言,似乎在申訴著歧視的現象,主持人忙著溝通。 夜間的草坪,有人躺在墊布上,擺上蠟燭花瓣,嬉鬧著,偶爾走過似乎聞得到大麻。 至於我曾在 里昂 Funambals 見識到的洋裝大鬍子、不管何音樂都可跳 Bachata、穿梭飛舞於舞者間的自由即興... 這裡當然也有。 甚至,還看到舞池內有位年輕女子裸露上半身! 😳 我好奇地觀察周遭眾人的反應 -- 無! 😑不知是故意忽視,還是稀鬆平常不以為怪。   唱著歌的義工 這麼大的營隊,需要眾多工作人員,許多營友以工作交換的方式擔任義工,一方面減免費用,也協助營隊的運作。每天工作三個小時,可換一天營隊活動加三餐。說優惠,工作份量也不算輕鬆;有些還得半夜三點清掃營區浴廁等。 最常接觸的義工應該在餐廳收餐券、幫忙分主餐、還有收餐具的義工團。收餐具的義工團最有精力,有個直吆喝的光頭領班,不時有人哼哼唱唱,還呼著口號呢! 讓營友們在排隊處理廚餘、清餐盤時有戲可看,跟著笑喝。   吃飯聯誼 用餐時段似乎是最好的交流時間,因為其他時段大多忙著跑工作坊或舞會,只有吃飯才有閒暇坐下跟同桌的人說話。碰上下起豆大雨珠,大夥忙著一起搬動餐桌椅到室內,或從草地搬坐到棚內躲雨,也讓互動的機會也變多了些。 我每餐跟不同人同桌,但大多其實都沉默地埋頭用餐,因為法文不好,聽不太懂,也難以答話。偶爾運氣好碰上通英文的,便可以多聊些;有時法語聽累了,便自己一個人坐在草地上,聽著樂手演奏。 一次同桌相互分享雙人舞的心得,聊到阿根廷探戈。「你從哪裡來?」 一個探戈人轉頭問我,「台灣! 」「我聽說台灣的探戈女舞者很重視穿著! 」原來他不只知道台灣,還聽聞台灣的阿探文化。我回想著在美國灣區和法國參加過的幾次 Milonga,邊點頭,好像真有點。 其實還有好幾次,是試著回答: 「對不起,請問台灣跟中國的關係是? 」 台灣的國際知名度越來越高了,這陣子不斷上國際新聞,我也樂得趁機當個外交小尖兵,跟對方討論。   說著中文的金髮精靈 「您好!」 一天,我穿著印有中文的 T 恤走在營區,背後有人叫住我。一時反應不過來... 等等,我聽到是中文嗎? 轉身,是一位高瘦皮膚白皙、臉蛋小巧白淨的金髮年輕女子。 她再...

Gennetines #4 - 傳統新音

Image
這兩週精彩的不只舞會、工作坊、還有音樂! 處處樂聲 除了舞蹈課程,營隊也安排了不少音樂工作坊,介紹不同型態的歌唱、吉他、打擊、小提琴、手風琴、手搖琴 Vielle à roue [註1] 等。課程時段多在下午,我猜是為了配合許多樂手們的作息 (晚上演奏盡興到凌晨,早上休息,下午才是一天的開始...)。 營隊還設了個樂器保管間,有專人輪值看管。每天早晚都有人拿著號碼牌排隊領或寄放樂器。諾大的營區,白天角落偶爾可見學生獨自練習或三五合奏。 午後,營友們拿著樂器聚集,試著跟上旋律 營隊尾端幾天,課表上出現 Grand Boeuf (大牛肉 ) 這個標題。是提供大餐嗎? 但下午的時段供餐有點奇怪... 我納悶。當天午餐後,一個義工把我叫住;她知道我第一次參加 Gennetines。「今天下午大會後有大牛肉喔!你應該要參加!」那是什麼? 我好奇地逮住機會問。「所有樂手一起為大家演奏! 很難得的!」我想起 2018年獨闖卡洛塔列匈牙利舞樂營,在植樹儀式現場,所有樂手們齊奏的感動 [註2]。 樂了,不可錯過! 下午開完大會,一陣騷動,椅子從台下移到台上。樂師們陸續拎著樂器往台上擠,舞台擠不下,舞台前再排上一排、或站到台階、舞台旁邊。幾首常跳的簡單樂曲,雖沒有音響支援 (因為舞台滿了沒地方架),但齊奏威力無比,現場嗨到不行。最後一曲,台下形成數十橫排,面向樂師們邊唱邊跳,像個大家庭般,非常歡樂! 牛肉持續膨脹中,滿到台下... 這次參加營隊主要重點在舞蹈,或許下一次參加能帶上樂器,全方位體驗。   傳統? 看著學著跳著聽著... 我心裡其實冒著問號: 這真的是傳統的樂舞嗎? 「我們以前奏的馬則卡,比現在常見的輕快多! 」 隔壁小鎮帶民俗音樂工作坊的老師,有一次這麼跟我們說。前陣子聽一場手風琴獨奏會,離開前聽到其中一位工作人員提到: 「我們在東部阿爾薩斯跳的馬則卡也很不一樣!」 我相信,光 「傳統 」的定義,就值得討論。 我們現在所接觸到的,應該都跟原始相貌甚至上一世代有所差異。各地區甚至各時期或不同社會階層的馬則卡、Borée 等都有其獨特性。但不少人正努力用各種方式、多面相貌與管道,試圖延續傳統,或者是說,延伸傳統。 從傳統的根源中出發,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