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netines #6 - 半調子

今年 (2024) 再度挑戰 Gennetines 歐洲大舞會 Le Grand Bal de l’Europe! [註1]

去年看見有些營友們帶著樂器,一起在樹蔭下合奏 [註2] ,氛圍真好,羨慕極了。縱然我的手風琴齡只有短短四年,程度不夠好,這次還是決定帶著琴,準備體驗另一個營隊面向。

其實這營隊的工作坊以舞蹈為主,音樂性課程不多,只下午一個時段,而且還不是天天有課 [註4]。因此發現營隊安排的第一個活動就是音樂合奏,等老公紮好帳篷後 [註3],就跟他揮手道別,我扛著手風琴,衝了。

樂器寄放號碼牌和領到的樂譜

合奏 合奏

第一堂的樂器合奏活動由 Initium 樂團帶領。老師們把已在教室坐定好了的學員們,拉到旁邊的草地上圍個圈。先一個個問從哪裡來,法國本地、德國、澳洲.... 輪到我,可得意了: 「台灣!」 夠稀奇了吧! 但老師竟然只點點頭,一點驚訝的反應也沒。不曉得是習以為常(可能嗎?)、還是聽錯 (是我發音太在地嗎?)、可能不夠遠 (航程好像比澳洲近)...

在場的樂器以全音階手風琴占多數,其他還有小提琴、長笛、吉他、愛爾蘭手鼓、Nyckelharpa 琴等。兩位老師 Bruno Le Tron 和 Franck Fagon 先一起教主旋律和副旋律,便分手風琴和非手風琴兩大組,分別帶開練習一段時間後,再合併編排輪奏。我窩在一個厲害的手風琴手旁邊,忘了旋律就聽他的。沒指法可以看,因為在場就只有我一個半音階手風琴。[註5]

跟許多文化傳承一樣,多靠口耳相傳。想起上伊朗手鼓 Daf 課時,也一定有一段跟著老師現場打:老師一句,我跟一句,直到跟上為止;東歐的歌唱亦同、印尼甘美朗也是。

沒有譜可以看,其實讓我這個沒有絕對音感的學生找音找得辛苦。幸好旋律簡單,大概五個琴鍵就可以應付;伴奏和弦,老師也為了我們配的簡單。一曲畢,大家都很有成就感,營主任本來在旁錄影,興奮地跳下場跟著我們的樂音帶起舞來,還吆喝著當晚要學員們一起幫老師的樂團開場。

歐耶! 沒想到第一天就可以當起音樂人,我跟其他學員依指定時間早早在場中央聚集,圍個小圈,興奮地等老師們在台上試音。時間到了,跟著老師演奏下午剛學的曲子,營友圍在周邊舞著。

我喜歡跳舞,也喜歡看著大家快樂地跳舞,更得意於能讓大家盡情地舞。看著周遭同樂的臉龐,自己坐著沒跳也開心。

一奏完,趕緊收樂器到寄放處,再趕回來聽 Bruno 和 Franck 兩位老師的演奏。啊啊,原來剛才是跟兩位大師上課哪,運氣太好。一邊聽、身體跟著舞動,邊期待著 Bruno 老師隔日的手風琴課。

 

全音階 vs 半音階

這一年找到老師恢復習琴後,平常只有一個人跟老師上私課,直到六月份年度成果展這一天才看到其他學員。我觀察到個有趣現象: 鄉鎮的學生以全音階琴彈奏傳統歌謠為主;城市學生則多以半音階琴演奏古典或其他曲目。

Gennetines 既然是 Balfolk, 可想以全音階琴為主,課表上的手風琴工作坊全是 Diatonique。雖然我的琴是半音階,但不管,先帶上場再說!

營隊課表上的第一堂手風琴工作坊,安排由前一天帶合奏的 Bruno 老師主講。我迫不及待地從寄物處領回樂器,準備上課,沒想到... 等了半天不見老師出現,課取消啦! 會不會是因為前一晚演奏的太累? 我想起老師們在台上飆汗的樣子... 後來看到營隊公告因不可抗拒因素原因而取消第二天的課程與演奏,好可惜。

拎(扛)著樂器,我失落地找地方練琴;琴在身邊,其他課也都開始了,乾脆跟幾位學員一樣,利用時間自己練。練過交代一下自己後,轉頭看見幾位手風琴員正圍著練,我也湊上去跟著譜一起玩! 練了一陣,才收樂器,過個轉角發現另一群樂手們在不遠處也玩開了,我又拉開手風琴袋,湊著亂和一通 (沒譜,曲目又不熟,只忙著找音)。直到被附近傳過來的陣陣菸嗆到閃人... 當天半調子當夠了,寄放好樂器後又趕著上舞蹈課去。


吃到下馬威的首堂手風琴工作坊

終於順利上到營隊的手風琴工作坊了。高大威嚴的 Jean-Michel CORGERON 老師一看到我 (和我的琴),就聲明: 「這堂課是全音階琴工作坊,半音階的要自己想辦法找音,還有,我不說英文。」

我心裡頭颤了兩下,大熱天地,冷汗先出了。

老師非常有經驗,面對程度參差不齊的學員們,先解釋音階與風箱,再提醒姿勢 (背帶與手腕的關係),接續介紹一首舞曲的右手主旋律,最後提供左手常用和弦的搭配。偶爾把我 (的琴) 叫起,讓在場其他學員看到全音階琴與半音階的差異。

民謠一般搭配的和弦,但 B dim 很少見

快下課時,老師另外又提供了另一組和弦變化。
試彈之後,發現很耳熟...  是不是很像 Claude Thomain 常用的和弦?

半音階琴的優勢也是劣勢,就是按鈕太多;選項多,等同選錯的機率也高... 幸好時間過得很快,老師還沒機會要求左右開弓,就下課了,我鬆了口氣。

 

手風琴舞曲工作坊

接下來的舞曲課隔了一天,讓我的神智稍事恢復。

去年參加營隊的重點在舞蹈課,今年才發現音樂性課程其實也挺多面向。除了有合奏、樂器工作坊、座談會、演講、還有舞曲工作坊。這堂舞曲課由 Arbadétorne 樂團介紹 Vendée 地區的樂曲 Le marchand de velours,樂手 Michaël AUGER 介紹手風琴分部。

老師準備的譜不夠分,我只好試著用傳統的方式,聽著旋律自己抓音。

這是我在營隊練到的第三首舞曲了,開始發現許多歌謠旋律似乎多順著五個音上下行,嘿,還有點像甘美朗呢! 只是這次無法用身體左右搖晃來記憶音高,只好哼著曲調先用頭上下配著音階方向找順序,再用手指在鍵盤上找音。看來,我真是用身體記憶的人,無誤。 [註6]

自知功力不足,無法立刻左右開弓,老師講解和弦和變化時,我乾脆放下琴先錄影,回家再慢慢練。還好有錄,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回去看錄影,才發現我有上這一堂課... 才兩周哪,我的記憶真不是普通的健忘!

老師示範舞曲建議搭配的舞步、歌唱聲部、和搭配和弦變化。

和弦調味料

營隊中間還臨時加了個合奏活動,在小帳蓬由吉他樂手志工帶領。他先發了譜 (有譜! 有譜!),但部分學員不會讀,只好先合練一首舞會常聽的曲調。看來是抒情派的,傳統民謠配上他建議的和弦,聽起來像首抒情曲,別有風味。

還有時間,吉他老師還是把握機會讓學員練他自己創作的舞曲。抒情曲,還有譜,回到舒適圈的我鬆了口氣,風箱拉得滿滿。

末了,老師環場大聲招呼場外的客人: 「來喔 來喔 來聽免費的音樂會!」
我們笑了,進到營區除了餐飲,不全都免費? 但還是跟著一起向四周大聲招客。
其實這幾天很熱,烈陽下人人都疾步快走,招不到多少人,但我們還是努力的合奏這二首剛學的曲子。看到頂著豔陽的聽眾圍站著聽我們演奏,是很令人感動的。


伴奏是門學問

提到傳統歌謠配上不同的和弦,馬上變身成抒情曲,順便來提一下這次上到的馬其頓舞蹈工作坊。

接觸馬其頓舞也好一陣子了,這次在課表上看到,很興奮。而且聽說還有樂師現場伴奏,腦海中頓時浮出 Tapan 的影像, 期待不已。但一進教室看到舞台上出現的全音階手風琴,先愣了一下;看到黑管才又放了下心;應該沒走錯教室。

這幾堂課介紹的舞都很輕巧,或許是因為女老師的緣故,也或許地區不同,總之跟以前接觸的馬其頓舞蹈類型不一樣。我心裡不斷地提醒自己摒除慣性,但正當身體和腦筋不斷掙扎地同時,現場除了黑管之外的兩位法國民俗樂師的配樂又是另一陣衝擊... 音律熟悉,但和弦、重音、和伴奏拍點… 感覺身體重心漂浮地不知該往何去。

事實證明,伴奏真的很重要! 另外就是,有期待不見得是好事;上課前最好把自己原有的半瓶水先倒到另一個容器儲存著,裝新溶液後再比較思考...


民謠+古樂=?

在 Gennetines 節目單上出現的樂團通常都有其獨特之處。除了傑出的音樂、舞台渲染、帶動力、更不乏創新。比如說,今年一堂法國中部地區 Bourbonnais 的舞蹈課,舞台上除了民俗樂器手搖琴 Vielle、風笛 Muzette,竟然還看到雕刻精美的古樂器 維奧爾琴 Viole de Gambe!

許久以前因電影《日出時讓悲傷終結》(Tous les Matins du Monde) 讓我對 Gamba 這動人的古樂器印象深刻。今天在民俗舞蹈場合看到,感覺有點時空錯亂。原來 Chavannée 二重奏樂團與 古樂專家 Olivier Gladhoffer 組了 Beaucaire,透過十七世紀古樂調性研究重新詮釋舞曲。

當晚的舞會,配上 Gamba琴的樂音和以巴洛克旋律整編的民俗舞曲,舞池裡的舞者背脊都變得比平常還挺直,連波卡舞 Polka 都變得優雅起來,有種中古世紀宮廷的氛圍,非常有趣的體驗。


Beaucaire 講座分享與示範

歡迎!

接下來的手風琴工作坊由 Thierry Pinson 老師帶領。鑒於首堂嚐到的下馬威,這次我早早就到教室,先跟老師打招呼,確認我可以上課。

「沒問題!」 親切的 Thierry 老師臉上掛著大大的笑容,還伸出手跟我擊掌,說: 「很高興有半音階加入!」

還是沒有譜,老師帶著一句句練習。偶爾思考著,幫忙辨認唱名,好讓我和其他幾個半音階琴的學員找音鍵。

Thierry Pinson 老師示範

學了一首曲子 Chips,看樣子可以跳二拍子 Bourrée。而且老師最後還是提供譜了,真是福音,讓我們課後還可以自行複習。

後來再看營隊消息,發現老師最後幾天還用這首曲子帶了場合奏,陣容龐大;除了簧琴、弦樂、還有銅管 (只差大鼓了😁)!,提早離開的我沒跟上,扼腕!

營隊結束前樂器學員最後一次合奏,陣容浩大!
(影像截自 營隊臉書影片 )

 

布列塔尼亞舞曲 Gavottes Montagne 工作坊

離開營隊當天,我再利用時間趕上一堂由 BALISKIS 布列塔尼亞樂團介紹的一首舞曲工作坊。

這首舞曲連聽都沒聽過,沒譜 (正常...),沒唱名,耳朵聽進還沒消化就又飛出去。
好不容易 A 段記起來,但練 B 忘 A,A+B 就... 全忘了...
進度飛快一個小時過去,老師帶著學員去另一間教室跟歌者們和,我便趁機溜啦~

曲名? 不知道..
曲調? 不記得...
確定有上課? 有! 確定,我還記得完全跟不上的渾沌...

Grégoire Pluet 示範舞曲手風琴聲部
 

樂手必訪的樂器寄放處

營隊設有樂器寄放處,從早上九點半到凌晨三點都有義工專人服務 (奇怪,這裡的音樂人都是夜間活動的嗎?);通常在這裡服務的也多為音樂人,英語可以通。

這裡也是我每天除了餐廳外,必報到的定點之一。我的琴頗有份量,14 公斤重,每次領樂器都得提醒: 「紅色提袋,很重」 讓工作人員需要的話可以找幫手。

我其實很想讓琴在這裡夜宿的,但幾天之後,我開始夜歸前領出琴,揹回帳篷過夜,好隔天在舞蹈或身體工作坊開始之前先練習。因為,每天除了午晚餐一小時空檔,活動從早上 9:45 就開始一直到凌晨,而貪心的我不想錯過課程或用餐 (吃貨如我怎麼可能!);再加上今年碰上熱浪,下午很難搶到蔭涼處練琴,就只好利用早餐前、太陽剛出來不曬、人少不用擔心擾人的時段練琴。

真是難得的認真! 回想起來還挺得意的...只是辛苦了琴跟著我受夜潮。

 

繼續玩

從營隊回來後,琴放了一個禮拜才又重見天日,腦袋也才開始再度運轉反思。

這次腦勺著實冒了不少煙, 聽力、抓音、和弦、記憶、左右手協調反應都受到很大的刺激。反省過去過度依賴譜,不太用腦推邏輯和記譜。若想繼續跟著玩音樂的話,可能得多練聽力和反應,熟悉和弦組合和手型,和試著背譜。

最懶的方法應該是多聽曲;手彈不起來,至少也得哼哼曲調。最最重要的,就算演奏不出來,還是得開心跳舞!

 

(續篇 Gennetines #7 - 舞蹈工作坊與舞會: Bourrée, Poitou, Java... 還有奇遇)

(本篇收錄於奧羅土風舞工作群會刊)

 

備註:

[1] 詳見筆者去年 (2023) 第一次參加 Gennetines 心得 Gennetines #2 - 歐洲大舞會 Le Grand Bal de l’Europe

[2] 見 Gennetines #4 - 傳統新音

[3] 營隊提供免費營地讓營友們宿營 (見舊文 Gennetines #1 - 真的要露營嗎?)

[4] 今年的課表與節目單: https://www.gennetines.org/wp-content/uploads/Programme-Gennetines-2024.pdf

[5] 全音階與半音階手風琴,可參考巍聲手風琴工作室網頁介紹: https://www.vincentaccordion.net/about-accordions-2516339080297482017132057.html

[6] 我用身體來記甘美朗的旋律與律動 (舊文 舞動甘美朗)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