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netines #7 - 舞蹈工作坊與舞會: Bourrée, Poitou, Java... 還有奇遇

這一年(2024)夏天熱爆,三十六度高溫,連坐著不動都會冒汗,何況跳舞。營區裡所有有遮蔭的地方都佔滿了人。連鮮少打赤膊的法國人,也有幾個受不了高熱,旁坐赤著上身猛擦汗。可奇的是,一開跳,就覺得沒那麼熱了。看來,來參加 Gennetines 歐洲舞蹈營的,包括我在內,不是瘋子就是奇人...

今年是第二次參加營隊,有些概念了,但一堆名詞仍糊著兜不起來。去年認識了法國西南部 Gasgnone 地區的舞蹈 [註1] ,今年參加的天數較短,時間又分給了音樂課 [註2] ,只能利用有限的機會試著多了解法國大中部的 Bourrée 和中西部 Poitou 地區的舞蹈。

Bourrée

古典芭蕾有一個基本步 Pas De Bourrée,因此我初看到這個單字,腦海先浮出優雅的舞者們,踮足換重心的畫面。誰知道原型跟想像中的畫面差異頗大,感覺上跟鴨子划水一般,小碎步不斷上下滑行,跟跑圓場一樣累!

維基中文頁面稱之布雷舞,但資料多著重在舞曲,舞蹈本身的敘述相當有限。但這個舞型歷史悠久,堪稱是法國最典型的舞蹈之一。據說發源自中部的 Auvergne 地區,但每個地區都各自發展出地域的獨特性。若沒有,說不定也會不服氣地硬給生出來。比如說,這次營隊中上到一堂課,授課老師說這個地區本來沒有自己的 Bourrée, 看到鄰近地區標榜著自己的特色,因此決定挑了個講究優雅風格、自創異常複雜隊形、偶爾加上急旋,富有挑戰性的舞步...。換句話說,就是要跟別人不一樣,而且越難越自得,下巴抬得越高!

參加 Bourbonnais 地區舞蹈工作坊,我在教室後方右側
(照片來源: Beaucaire 臉書)

節奏可能是三拍 (每拍一步,行進類似華士步),也有二拍子 (含附點拍完成三步);某些地區還會在段落間多加一小節,用來踩剎車換行進方向。隊形可能成對 (一到四對)、或兩列相對、或大圓。

起腳或左或右;根據幾位老師說法,中部或以東大多從左腳開始,西部則多從右足起,但似乎並無定律,可順著轉圈行進方向個人習慣調整。有些地區加強頓足,有些地區則強調滑順安靜。手臂於兩側下、或上、擺姿或隨重心晃動;但身軀重心的基本原則相當一致: 身體重心(髖部)帶動,上下半身自然穩定地隨重心方向移動。

我地理不好,連地區在哪裡都沒概念 (也記不住), 上了幾堂課還整理不出來。這簡直就跟法語的發展一樣,歷史越悠久越複雜...

民間的布雷舞雖跟芭蕾有點距離,卻也優雅或風趣迷人;連續的小碎步因重心的轉移或起伏,而產生了含蓄的風韻。而雙人舞型也因為互動即興,玩耍般、充滿了趣味性。群舞也因為隊形變化,互動更刺激;更因為是群性,當整個團隊的行進波幅相當,其實是令人感動的!

有看到我正在上18世紀民俗舞蹈課嗎? (2:49-3:15)

具挑戰性的 Poitou 地區舞蹈

Poitou 位於法國中西部,舞蹈風格頗受精力旺盛、好挑戰的年輕人喜愛。

首次接觸是前一年在里昂的一個工作坊,上完課後心想,不簡單哪~ 因為手腳協調、質感的力度控制緊湊,重心轉移較其他地區的舞種複雜許多,算是難度較高的舞種。難怪一般鄉間的舞會較少見。

再次接觸,對動作與節奏有些概念了。這重心低、但離地落地的彈性像大車的彈簧般、輕上穩下,很奇妙。其實能表現這質感的學員不多。我喜歡跟在一對德國年輕老師旁邊,因為看來看去只有他們能掌握到動作質感,有問題時也可以跟我以英語解釋。雖然大多時候都離他們有段距離,幸好我運氣不錯,這次營隊上課一開始就站在一位酷酷的女子旁邊,牽著她的手上下前後擺得順,重心輕重也一致,基本步練的舒服又過癮。課程中,不定時她會出現在我旁邊。下課前,我轉頭跟她說,「跟你一起跳很順!」 她揚起嘴角,還是很酷: 「彼此彼此!」,甩著馬尾離去。後來在營隊看到她,大多時間在授課老師的樂團樂手旁,一起的,原來...

巧合的是,幾次上的舞蹈工作坊,講師本身都是樂師,能奏能唱能跳,真不簡單。我吃力在起拍,因為唱不出來,旋律也不熟,因此抓不到起步拍點。

舞會中最受歡迎的,似乎是 Branle de l'Epine,兩列相對輪流進退追逐,或面向樂手一起行進。每次舞會都掀起瘋狂。

還有其他舞型,許多是密合圓,手臂擺動和腳步快速,因此如何挑隊友是門學問。我因為記不住舞名 (其實舞步也不熟),舞會時常常錯過一開始,等到看到大家跳的,才理解,這我會嘛! 但常已錯過組隊的時機。舞池內各個小圓通常不輕易讓人切入,這我可以理解,因為有很多狀況外的初學者隨興加入,搞得旁邊的人廢手廢腳掃興之至。這次營隊運氣不錯,因為熟面孔多了,站在旁邊,偶爾會有圓內的人認出在圓外跟舞的我,示意邀請我加入。

復古舞會看 Java (此 Java 非爪哇) 與 Paso

營隊偶爾安排著服飾的舞會,比如義大利文藝復興、愛爾蘭方舞等,這次我還注意到,節目單上沒有標註,但不少舞者跟著樂團,穿著 1900 年代的服飾參加的一場舞會。我好奇地進入小廳,有種進入 Charleston 年代的感覺。人不多,有空間可以跳舞舒服多了,不像其他舞會廳人擠到爆。

前兩年在社區社團活動唱到一首提到 Java 的歌曲,當時覺得好奇,因為怎麼跟我學過的 Java 舞樂聯想不起來。後來在電視上看到一部關於 Java 的紀錄片,才知道,此 Java 非指印尼的爪哇島, 而是二十世紀初在巴黎發展流行的社交雙人舞型。快速的三拍子舞曲,有點類似快版馬則卡或快速華爾滋,但切分節奏使得舞曲頗具跳躍感。一個來自比利時的年輕優秀女舞者 S 邀我。「我沒跳過耶!」「別擔心,就是走路而已!」果然,全場對對小碎步地在行進,偶爾原地搖晃或轉圈換個方向,我笑了起來: 「我好像是超市裡的推車,被推著走。」 舞伴聽到我這奇怪地比喻也笑了。

令人驚奇的,樂團竟然奏了 Paso Doble 舞曲。我本想先看看大家在跳啥,旁邊一位男士,馬上拉著我下場。「這個你應該會!」他很篤定,我不知道他為什麼知道,但這位男士去年我跟他一起上瑞典的 Polska,慘烈到我之後都儘量離他遠遠的。這下我有些擔心,但想想 Paso 跌倒的風險應該沒那麼大,我這個國標出身的怕什麼! 就勇敢地蹬蹬跟著走囉。咦~ 他會,他會帶耶! 可見人人有專長,不應該以偏取全,小看了人。其實在場上的大多跳基本舞而已,但已讓我吃驚不已,因為 Paso 在台灣大概只有表演或比賽時才看得到,很難得在一般的社交舞會跳到。

捲土重來卡 Tango

去年在營隊 Tango 舞會上卡不到人,可惜了台上精彩樂團。今年我為了兩場 Milonga,特地帶了雙 Tango 舞鞋來露營,捲土重來! 換上舞鞋、腰間圍了條絲巾垂墜在後方 (我沒舞衣舞裙,為了露營輕便也不想麻煩,何況緊接著還有場場精采的其他地區舞會)。

今年換在大廳舉行,除了空間大,能見度也比較高,可以看見場上的舞者們是不是探戈人了。我站在近入口,目光炯炯地找著可疑人選。站在 Tango 細跟舞鞋上,果然機會多很多! 運氣好,跳到許多好舞者,有義大利伯伯、比利時帥哥、更不乏一些女領舞者。奇怪的是,這些舞者我白天上課都沒見過。我好奇地問: 「你有參加白天的課程嗎?」「有啊!」原來選的課跟我截然不同,我多選地區性的舞蹈,他們多選雙人舞或技巧課程。

交朋友、捉對廝殺的希臘舞

喜歡巴爾幹舞的我,怎能錯過馬其頓和希臘舞蹈工作坊呢? 雖然馬其頓課上得有些失落 [註2],但希臘舞工作坊比去年精彩!

今年的希臘舞工作坊換由一位年輕的男老師授課,說的法語有點口音,但講課清晰有條理。跟去年一樣,有幾位助教在旁,分組協助學員。我還是太混了,連學了什麼舞型都記不住,這次更懶到連舞名都沒拍照筆記。但幾個時刻還是印象深刻:

Hasapiko 學完,老師將學員分成兩半,成列面對另一半場跳。原本坐在前面看熱鬧的一堆婦人,突然嘩啦啦地下場 (說的不是法文也不是英文,我聽不出來),到我旁邊手指著她們跟我: 「Amis! Amis!」 (朋友、朋友) ,然後跟我搭起肩跳 Hasapiko。 我強烈懷疑她們是希臘人...

另外一首應該是 Syrto-Syngathistos ,鏈狀舞跳到一半,音樂速度轉快後,隊伍四散變成雙人即興。對憋了很久的我簡直是軍訓解散般的開心,把記得的 Thrace 地區舞步隨興套用 (因為律動和調性很像),到處找人對跳。突然,一位金髮女子跳到我面前,跟我一起震震 (保國舞者應該知道我在講什麼),兩人互相對應,時而呼嘯,時而蹦轉,PK PK,太過癮啦! 連老師都在旁邊睜大眼微笑。舞畢,兩人相擁互謝大笑,她又頓時消失無蹤。再次相會是在樂器寄放處,她是工作人員,我們看到彼此,開心的手指著彼此: 「啊! 是你!」

難得在暗黑擁擠的舞會中找到自己,一定要分享的啦 (1:30-1:38)

匈牙利認澳洲婿

還記得去年衣服來不及洗乾,因此今年多帶了T恤換穿,其中一件是前幾年參加卡洛塔列舞蹈營[註3]的T恤,想說會不會有匈牙利舞者跟我相認。果真,營隊第一天就有個拿著嬌小烏克麗麗的高大澳洲男士盯著我的前胸瞧,念出 「卡洛塔列」。我驚訝地問: 「你會匈牙利文?」「我娶了位匈牙利妻子,她帶我參加過卡洛塔列舞蹈營。」太奇妙了! 我認不到匈牙利人,卻認到一位澳洲客。我猜匈牙利舞者自己的 Táncház (Dance House) 就很豐富夠玩了。

話說回來,這位高大的澳洲客還是首次,還專程到法國來參加營隊,聽說在澳洲也有 Bal Folk。他在營隊期間把握機會練法語,連跟我也是,害得我結結巴巴話都講不清。他的文法超好,屢次提醒我: conditionnel, subjonctif....

地殼教授與醫生太太

這次還有個奇遇! 一天我穿著奧羅的T恤,一位高瘦年約六七十的婦人問我哪裡來,「台灣!」 (看,我多努力做民間外交)。她眼睛一亮: 「我先生常去台灣!」蛤? 近幾年台海緊張局勢屢屢上法國新聞頭條,台灣的知名度已經頗高,但 「常」去台灣的法國人我碰到的並不多,何況是民俗舞愛好者!

原來先生是位地殼學教授,由於台灣的位置太特殊,對歐陸的地殼運動研究者是個難得的研究活體,因此他與中研院合作,近二十年週期性地往台灣的山海跑。

這對夫婦每天早起,我們在電源車相會。我充手機電,他們用電熱水器弄早餐。常常聽到他們討論前一晚所學的舞步,不愧是學者和醫師(妻子)! 「你如果需要工作坊影片的話,跟我說,我都有錄!」好認真! 但我忘了留他們的聯絡方式,原本相約 11 月在台灣見,也沒見著。或許,下次營隊,或在台灣巧遇... 

 

圈為今年參加的工作坊 [註4],存檔留念... 因為很快就會忘...

 

(本篇收錄於中華民國國際民俗舞蹈協會114年5月雙季刊)

 

備註:

[1] 去年學習重點,可詳閱舊文 Gennetines #3 - 工作坊新發現: Polska, Gascogne, Catalogne...

[2] 這次參加營隊,其實主要重點是音樂課程,閱前篇 Gennertines # 6 - 半調子

[3] 作者 2018 年到外凡尼亞地區參加舞蹈營,舊文卡洛塔列民俗舞蹈音樂營 Kalotaszntkirál

[4] 完整 2024 Le Grand Bal de l’Europe 歐洲大舞會營隊課程表、師資和舞會陣容,可至官網下載: https://www.gennetines.org/wp-content/uploads/Programme-Gennetines-2024.pdf

Comments